共建美丽中国 探索构筑人与自然和谐的生态之道

荆楚网   2023-08-31 19:12:28

生态文明建设作为我国总体的发展目标之一,其最终的目的便是为了构建现代化的美丽中国。因此,美丽中国的建设成为全社会的自觉行为,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近年来,随着我国对美丽中国建设的重视,不断地推动着生态文明建设的快速发展,我国的生态文明逐渐进入了新的发展时期。但是,生态文明建设作为我国的发展战略,发展可以说是永无止境,虽然我国的生态文明建设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是面临的形势较复杂,需要我们坚持不懈的努力。共建美丽中国,构筑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生态之道,需要全社会的广泛参与。绿色作为大自然的底色,更是共建美丽中国的基础,是人们对美好生活追求的一部分,是解决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重要途径。

在共建美丽中国,构筑人与自然和谐的生态之道中,需要加强宣传推广。生态文明的建设需要每个人的参与,因此,坚持正确的舆论引导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通过宣传,将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生态文明建设理念作为社会主流意识,以此来提高人与自然和谐共存理念的影响力与覆盖面。

作为教育领域的主阵地,学校应在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生态文化教育中发挥出应有的作用。因此,学校要加强学生生态文化课程的建设。学校的课程可以说是向受教育者传达思想理念的重要举措,优秀的生态文化教育能够向学生传达生态文化理念,从而培养学生的生态文化意识。第一,学校要积极的构建生态文化教育理论课程与实践课程,理论与实践并重,保证课程构建的趣味性、普及性与丰富性。


(资料图)

将生态文化教育课程作为通识课程纳入到考核评价的范围。教育部门要积极地引导学校将生态文化教育作为必修课,并将学生的考试成绩归入到学生的总成绩之中,保证生态文化教育的普及性,提高学生对生态文化教育的重视程度,从而有效地提高学生的生态文化素养。学校要为学生提供多元化的教学环境,保证生态文化教育的高效开展。教师通过微视频、微演讲、微课程等形式,积极引导学生分享相关的生态文化知识,提高学生对生态文化教育的兴趣,提高学生的积极性与主动性。同时,对于生态文化教育相关实践课程的设置,我们要注重突出贴近生活、形式多样的特点,从而在实践过程中培养和提高学生生态理念,激发学生的生态保护责任感,不断提高学生的生态文化素养。

构建完善的生态文化教育体系。学生的成长需要遵循规律,只有为学生提供因材施教的教学内容,才能保证学生始终贯彻生态文化理念,实现生态文化教育的教学目标。因此,课程内容的设置要根据学生所处的年龄、阶段进行,保证生态文化教育在各个阶段的有效性和针对性、系统性与连续性。小学阶段,主要是通过生态文化教育培养学生对环境的感知能力。课程内容的设置也是以引导学生感知周围自然环境为主,形成简单的环境知识与环境行为。初中阶段,则主要是加强生态文化教育的现实体验,课程内容主要以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生态价值观念为主,加强对身边环境问题的关注,自发的保护周围的生态环境。高中阶段,主要是为了更好的培养学生环境理解与认知能力。课程内容的设置也主要以自然环境变化、自然资源与人类的密切关系为主,通过积极应用所学的生态环境知识,对身边的环境问题进行思考。大学阶段,则主要是为了培养学生生态环境治理能力。课程内容的设置主要以保护和合理利用自然资源、恢复和重建受损的生态系统,实现保护环境与发展经济的协调,保护物种多样性等主要的生态环境问题为主,让学生更好地了解相关的环境保护政策,正确认知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意义与作用,并逐步提高学生对环境问题的综合分析能力。只有构建完善的生态文化教育体系,保证生态教育内容的系统性、完整性,才能让生态价值观念深入学生的内心,并在日常生活工作与学习中贯彻执行。

社会组织主要来源于社会公众,是反映社会各界不同声音的主要途径,在构建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生态之道过程中,要积极发挥社会组织的作用,构建协同发展机制,积极发挥社会组织、政府、企业与社会公众的力量,推动生态环境治理,有效解决生态危机。社会组织要积极发挥其优势。社会组织主要由社会团体、民办非企业单位、基金会三类组成,不同的主体担负着不同的职责,在推动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过程中,要统一生态文明建设的目标,充分发挥三者的优势与作用,取得理想的生态文明建设成绩。社会组织要充分发挥自身的专业优势。与社会大众相比,社会组织拥有着较多的社会资源,影响力较大,能够更好地吸纳社会大众的广泛参与。另外,社会组织内部的工作人员相对来说具备着较高的专业素养,知识相对丰富,可以更好的对问题进行综合分析,并提出相应的解决措施,极大地提高生态文明建设的效果。充分发挥社会组织的协调优势。社会组织可以有效地协调政府与企业之间的生态平衡与经济平衡,推动经济发展与生态发展相统一。同时,社会组织还能够更好地对政府与社会大众之间的关系进行协调,既能够向上表达社会大众对环境治理的需求与建议,又能够向民众传达政府的各项政府措施,起到沟通媒介的作用,积极的吸引社会大众参与生态文明建设。

近年来,全球生态危机不断加剧,以绿色产业为核心的发展理念逐渐成为当今产业发展的主流趋势。在构建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过程中,我国提出了绿色发展的理念,这是包括人民性、理论性与实践性的可持续发展的理论,旨在利用相对温和、友好的方式,有效地改善生态环境,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是对人的全面发展、经济发展以及资源协调之间关系的科学认知。在我国的社会主义建设过程中,要以绿色发展理念为核心,根据实际需要积极地进行有意义的消费,也就是绿色消费,从而深入贯彻实施绿色可持续发展。基于生态文明建设理论下的绿色发展理念,对我国的社会经济与社会发展产生了重要的影响。构建绿色产业,发展低碳经济,需要引导全社会树立绿色的生态文明观。一是要推动我国经济发展新形式,重视环保节能新兴产业的发展。二是要加强技术创新,为绿色产业的发展提供技术支持。三是要制定科学完善的绿色发展政策文件,为绿色发展提供政策上的保障。四是要普及绿色发展理念在全社会的推广宣传。五是要加强国际之间的绿色经济的合作,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自然环境是人类生存与发展的基础,近年来,经济的快速发展,导致人类对自然的改造力度不断加大,为生态环境的健康、持久发展产生了强烈的影响。在新时代,共建美丽中国,构筑人与自然和谐的生态之道进程中,需要我们加强对生态文明建设理念的宣传,构建生态文化教育体系,积极发挥社会组织的优势与作用,大力发展绿色产业的同时,加强社会媒体与大众的舆论监督职能,形成诸方合力,更好地推动我国的生态文明建设。

作者:他志杰,西安外国语大学 旅游学院(人文地理研究所)讲师

本文系“陕西省2021年自然科学基础研究计划”项目:气候变化情景下陕西省未来气候灾害风险预估研究(项目编号:2021JQ-771);2021年陕西省教育厅专项科研计划项目:全球变暖背景下中巴经济走廊极端气候事件及其人口经济暴露度研究(批准号:21JK0305)阶段性成果。

来源:光明网